這本書是從馬拉松比賽看得勝者的人生。本書所講的"得勝"是一個與"成功"不一樣的概念。一般人說到成功,印象裏該是那個"名財雙得(rich and famous)"的結果。然而,"得勝"卻是一個經歷奮鬥的過程,而非結果。讓我再說一次:得勝是個經歷奮鬥的過程,而非結果。絕大部分的人不會永遠成功,而且一次的成功也許是經歷許多失敗和痛苦纍積的經驗造成的結果。得勝,講的是那個失敗和痛苦纍積經歷的過程,就像是跑馬拉松的運動員,他們不斷的參賽,不斷的練習,到後來,參賽只是爲了練習有一個目標,而練習,那個經常不斷的練習過程,反而成了人生的重心。譬如,一年參賽三次的人,有另外的三百多天經歷練習的過程,而只有三天享受結果,如果那還是成功的結果。所以,如果把這本書的書名倒過來說成"跑馬拉松的得勝者",那麽似乎就是指那些眾人稱讚的冠軍亞軍,那些獎牌,那些歡呼,而比較沒有可思想的哲理。現在書名是"得勝者的馬拉松",可以把馬拉松抽象化,是説"得勝者的奮鬥過程"的意思。而且這個過程,不是傳記,而是日記,是心路歷程的描述。
其次,這本書的讀者不見得都有興趣跑馬拉松,但也許會希望知道"得勝者的馬拉松"哲理,因爲這個哲理不止用在跑馬拉松,譬如創業,譬如作戰,譬如當人生遭遇苦難或重大挑戰。這本書就經常用筆者自己在高科技軟體業界的一個始創公司(startup)作爲例子,來説明這個哲理。始創公司必須要創新才能生存,軟體行業又是一種與顧客化/定製化脫離不了關係的行業。所以,雖然好像這只是筆者本人參與的行業,但任何一種行業,無論是傳統行業或高新科技,在未來,如果不能創新,不能顧客化/定製化,就很難生存。譬如,我們在某些散文中經常會提到觀念證明(Proof of concept, POC),無非就是在接觸顧客的當下,必須證明給顧客看,我們的產品能夠適合顧客的情況。
這本書是從馬拉松比賽看得勝者的人生。本書所講的"得勝"是一個與"成功"不一樣的概念。一般人說到成功,印象裏該是那個"名財雙得(rich and famous)"的結果。然而,"得勝"卻是一個經歷奮鬥的過程,而非結果。讓我再說一次:得勝是個經歷奮鬥的過程,而非結果。絕大部分的人不會永遠成功,而且一次的成功也許是經歷許多失敗和痛苦纍積的經驗造成的結果。得勝,講的是那個失敗和痛苦纍積經歷的過程,就像是跑馬拉松的運動員,他們不斷的參賽,不斷的練習,到後來,參賽只是爲了練習有一個目標,而練習,那個經常不斷的練習過程,反而成了人生的重心。譬如,一年參賽三次的人,有另外的三百多天經歷練習的過程,而只有三天享受結果,如果那還是成功的結果。所以,如果把這本書的書名倒過來說成"跑馬拉松的得勝者",那麽似乎就是指那些眾人稱讚的冠軍亞軍,那些獎牌,那些歡呼,而比較沒有可思想的哲理。現在書名是"得勝者的馬拉松",可以把馬拉松抽象化,是説"得勝者的奮鬥過程"的意思。而且這個過程,不是傳記,而是日記,是心路歷程的描述。
其次,這本書的讀者不見得都有興趣跑馬拉松,但也許會希望知道"得勝者的馬拉松"哲理,因爲這個哲理不止用在跑馬拉松,譬如創業,譬如作戰,譬如當人生遭遇苦難或重大挑戰。這本書就經常用筆者自己在高科技軟體業界的一個始創公司(startup)作爲例子,來説明這個哲理。始創公司必須要創新才能生存,軟體行業又是一種與顧客化/定製化脫離不了關係的行業。所以,雖然好像這只是筆者本人參與的行業,但任何一種行業,無論是傳統行業或高新科技,在未來,如果不能創新,不能顧客化/定製化,就很難生存。譬如,我們在某些散文中經常會提到觀念證明(Proof of concept, POC),無非就是在接觸顧客的當下,必須證明給顧客看,我們的產品能夠適合顧客的情況。